返回
观点

美国破防!2030年无空间站可用后美国人开始叫嚣击落中国空间站

2024-11-17 18:190

  随着中美博弈的愈发激烈,太空领域的竞争也成了双方用来向世界展示实力、提振本国民众信心的重要战场。

  原来,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俄两国陷入了全方位的对抗,双边关系彻底破灭,俄罗斯也顺势表态将退出国际空间站下一代的研发与制造。

  可时至今日,美国仍不具备独立建造空间站的能力,这导致随着俄国人的退出,美国恐在2030年后,面临无空间站可用的窘境。

  在这种情况下,美版知乎Quora上出现了一则劲爆的帖子:“如果中国禁止美国使用其空间站,美国是否应该将其击落?”

  此帖将美国人对未来的太空竞争的焦虑之情,反映得淋漓尽致,也引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美未来是否还能在太空领域展开合作?

  之所以在美版知乎Quora上,会出现这么一条充满焦虑且不友好的帖子,是因为太空空间站问题,已经成为美国航天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

  得益于苏联时期“礼炮”系列的积累,俄罗斯人后来使用的“和平号空间站”,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站,拥有多个对接口和多舱段扩展能力,载人工作时间超过4500天。

  美国则相反,其在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之前,没有任何独立建设太空空间站的经验,仅有的尝试“SkyLab”也只是探索、试验性质的空间实验室。

  其既不具备多舱段扩展能力,也仅有一个对接口,无法同时连接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历史上的载人运行时间,也只有可怜的171天。

  因此,在美国人筹措国际空间站的建造事宜时,受制于核心技术的缺乏,也只能摒弃国家矛盾,主动找上了俄罗斯人展开合作。

  可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彻底破碎,美国人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都不允许俄国人参加,重大的太空合作自然也会将其排除在外。

  但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现有的国际空间站已经临近使用寿命,预计在2030年后便将退役,可美国至今仍未掌握空间站建造的相关技术!

  这意味着,在2030年后,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天宫空间站”,或将成为全球唯一运营的太空空间站,而自诩全球头号科技强国的美国,将面临无站可用的窘境。

  这种残酷的现实预期,让傲慢惯了的美国人难以接受,对未来的焦虑之情,迅速在美国各个社会阶层蔓延开来,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有美国网友在美版知乎上发出的灵魂拷问:

  “如果到了2030年,全球只有中国的空间站能够使用,但中国却拒绝向美国开放空间站,美国是否应该将其击落,以保障美国在竞赛中不落于下风?”

  其实,除了近在眼前的“无空间站可用”的窘境,美国人在太空领域如此敏感、如此焦虑的更根本因素,是美国航空航天领域在近些年来的频频拉胯。

  例如,美国航空巨头波音公司在今年发射的载人飞船“星际客机”,就因不明技术问题困在了太空,导致其搭载的两名宇航员至今滞留太空难以返航。

  而波音和美国航天的技术团队,却对此毫无应对办法,以至于接回滞留宇航员的时间连续推迟,使得美国在世界人民面前现了个大眼。

  波音公司“星际客机”的丑闻,显然不是一起单纯的失误和意外,而是美国航空航天业系统性崩坏的体现。

  当时,波音的技术人员在对“星际客机”进行检查之时,发现由洛克达因公司提供的门阀,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其提供的RCS氧化剂门阀总是会因不明原因而被堵塞,氮气门阀则时常发生严重的泄漏,而阀门问题,正是导致此次“星际客机”滞留太空的重要原因。

  可作为美国航天界的元老级巨头,洛克达因公司却对波音的故障报告置若罔闻,对于波音提出的解决问题的要求也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诿。

  闹到最后,洛克达因公司甚至动用自己深厚的人脉关系,找到了美国NASA为其站台,最终让波音公司放弃了对门阀隐患的申索。

  无独有偶,在波音发现问题后不久,一家为洛克达因提供动力系统设计的公司瓦尔维科技,也曾向法院起诉过洛克达因生产的RCS发动机上,也违规使用了不合格的门阀,这将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航空航天业走向堕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波音,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波音公司近些年一直被诟病高层管理人员醉心于投资市场的金融盈利,而对关乎公司未来的技术研发毫不关心、一线员工素质低下吸毒成瘾和管理体制松散而不作为等问题。

  其直接影响,便是波音公司在最近十年内新机型难堪大用,公司的销售中坚仍是几十年前的经典老机型。

  不仅如此,波音飞机的品质也在急速下坠,近些年事故频发,从根本上侵蚀着这家老牌航空巨头的声誉。

  如此背景之下,美国航空航天业在近些年颓势明显,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更令美国人坐立难安的,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蓬勃发展的中国航天。

  例如,中国的“嫦娥六号”飞船,便在今年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次实现从月球背面采集月壤的壮举。

  中国如今的航天团队太过年轻,例如“嫦娥六号”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3岁,“北斗”微信团队的平均年龄仅有35岁,而让美国人垂涎三尺的“天宫空间站”团队,则只有32岁。

  拥有未来的中国,必然在未来的中美航空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为了维系自身的发展,放低身段、摒弃偏见,与中国展开合作,似乎成了美国人唯一的选择。

  横在中美航天合作面前的,并非中国的拒绝,而是美国自作聪明却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愚蠢操作。

  简而言之,美国人为了限制中国而制定的《沃尔夫条款》,最终成了扼杀美国航天发展希望的罪魁祸首。

  在中国航天成长起来以前,美国人曾为了遏制中国航天的发展,又搞出了将中国排除在外、试图用孤立、封锁来压制中国发展的老办法,通过了一则臭名昭著的《沃尔夫条款》。

  根据该条款,任何美国航天机构,都不得与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展开任何形式的合作,在实质上彻底切断了中美航天交流的可能性。

  换言之,由于美国人自己捣鼓出的《沃尔夫条款》的存在,Quora上的美国网友所提出的“希望中国向美国开放天宫空间站”的想法,从一开始就不成立。

  因为即便中国愿意不计前嫌、为人类发展的大计着想,向美国人开放天宫空间站,但美国方面也会因为自己的法律限制,而难以与中国进行航天合作。

  当时,美国航天局的局长纳尔逊在“嫦娥六号”返航后不久,就在公开场合向中国喊话,要求我国基于对等原则,“向美国无偿赠送1g月壤”。

  我国此次承诺向多国分享月壤,按理说分给美国1g月壤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我国航天局的卞志刚局长却犀利地指出,“由于《沃尔夫条款》的存在,中国无法向美国赠送月壤”。

  在里根的“新自由主义”彻底摧毁美国的实体工业,并引导波音这样的精英巨头抛弃扎实的技术研发,转而倒向金融市场操弄资本获益后,美国航空航天业今日之困境,便是命中注定的。

  因为美国在许多航空航天细分领域上,仍然有着中国尚不具备的、扎实的理论和技术积累,如果美国人愿意摒弃歧视与对抗,真心实意地与中国展开合作,依托中国强悍的工业基础共同开拓太空,那么中美双方都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以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如今的崩坏与堕落,美国人若仍秉持着“零和博弈”的对抗思想,那么必然在“去中国化”的过程中,最终让美国“去世界化”,在封锁中国中反让自己被逐渐边缘化。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