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刘 强 记者傅江平)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面膜时更青睐于进口品牌,原因之一是担心国产品牌的安全性,认为进口品牌的安全性比国产品牌更有保障。近日,深圳市消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18个品牌30款面贴式保湿面膜的品质比较试验结果。数据表明,本次比较试验所涉及的国产品牌产品安全性表现优秀,可与进口品牌相媲美。
本次面膜比较试验,聚焦消费热点,对消费者强烈质疑的面膜安全问题对标欧盟标准要求,制定出史上最严格、全面的比较试验测试指标。根据调研结果,在本次比较试验中,共抽取18个排名靠前的面贴式,以保湿补水为主的面膜品牌(30款面膜样品),6个进口品牌,12个国产品牌。其中6个国产品牌面膜仅在线上采购,其余品牌产品均为线上和线下双渠道采购,均为模拟普通消费者购买方式,到商超或网络商场等进行匿名购买。此次采购面膜样品的平均价格为24.6元/片,各款面膜售价差异较大,最高为106元/片,最低为3.3元/片。
检测结果显示,在30款面膜产品中,所有产品的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出量均低于10 CFU/g,远低于标准要求限值,属于安全范围;未检出耐热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新增的耐胆汁酸革兰氏阴性菌、沙门氏菌、梭菌、白色假丝酵母菌,不仅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而且符合欧盟法规要求。
重金属污染是影响面膜产品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消费者关注的安全性指标之一。由于绝大部分有害重金属可以在人体蓄积,如果长期使用含有重金属的面膜,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试验结果显示,30款面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内限值要求,也满足欧盟(含德国)对重金属的最严格限值要求,达到国际一流标准要求。甲基异噻唑啉酮(MIT)是一种高效杀菌剂,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由于其操作安全,稳定性强及使用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在化妆品尤其是面膜产品中。但它具有强致敏性,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刺激性皮炎,脸上会起丘疹和丘疱疹,严重者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甚至发生组织坏死。
本次比较试验的30款面膜产品,均未检出甲基氯异噻唑啉酮、4-羟基苯甲酸异丙酯和4-羟基苯甲酸异丁酯,其中森田和珀薇两个品牌3款面膜产品被检出含有欧盟禁用的甲基异噻唑啉酮,浓度大于定量浓度13ppm,分别为49ppm、54.7ppm和63.7ppm,但都在国家标准要求的限值100ppm范围内。此外,还有一款线上销售的产品珀薇·海洋冰泉补水面膜的标签存在问题,内外包装不一致。
按照本次比较试验结果,16个品牌26款产品通过试验涉及的25项共69个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标准,被评为五星。4款存在致敏性防腐剂或标签不合格的面膜产品,被评为四星。
深圳市消委会提醒,在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天天使用面膜,除非有特别需求。如果希望通过长期使用面膜改善皮肤状态,那么敷面膜的时间周期建议每周2~3次即可。面膜每次敷的时间并非越长越好,以10~15分钟为佳,不宜过长,时间过长,面膜反倒会从肌肤中吸收水分,令肌肤更干燥,皱纹更深。如产品有标示,应按照产品说明使用。
很多消费者喜欢在家里自制面膜敷用。某些食材,如白醋、芦荟、柠檬等,涂抹在脸上确实有增白、祛斑的作用。然而,用它们抹脸时由于其浓度不易控制,容易对皮肤造成刺激。此外,面部皮肤因季节不同对外界环境抵御能力也会有所不同,随意使用自制面膜可能会引起皮肤问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