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的车祸背后,关于智能驾驶不得不提的几个事实

内容摘要来源:36氪智能驾驶的发展确实很令人兴奋,但也不能忽视了背后不得不说的一些事实。文|星海老局来源|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封面来源|Pixabay智能驾驶越来越普及了,但和智能驾驶有关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了。3月29日晚22

来源:36氪

智能驾驶的发展确实很令人兴奋,

但也不能忽视了背后不得不说的一些事实。

文|星海老局

来源|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

封面来源|Pixabay

智能驾驶越来越普及了,但和智能驾驶有关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了。

3月29日晚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了车祸,事故造成驾驶人和两名乘客死亡。三人均为在校大学生。

而就在这起事故发生的几天前,问界车主“秦风”在鸿蒙智行APP发文称,去年十二月下旬,他在开启高阶智驾的情况下,以120km/h的速度追尾了前方停着的水泥泵车。导致腰椎、腓骨骨折,全身多处不同程度挫伤。

今天很多人都在谈论智能驾驶,有不少朋友甚至说应该限制智能驾驶发展。我也有些话不吐不快,确实是得说说了——智能驾驶的发展确实很令人兴奋,但咱们也不能忽视了背后不得不说的一些事实。

事实1:企业宣传里的“智能驾驶”传播到消费者耳中不可避免地会变成“自动驾驶”。

众所周知,企业在宣传的过程中是有一定自由度的,是可以进行一部分演绎和文学夸张的。在《广告法》的底线之上,企业有相当程度的表达自由。

余承东当初开着问界M9跑了一千多公里全程0接管,这件事儿当初让很多人都对智能驾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很大程度上转化了一批用户出来。

有人说这是忽悠人呢,是虚假宣传。我只能说,那你可就想多了,人家要真的全程0接管,这还真就不算虚假宣传。

但问题是,这一趟跑下来确实是0接管了,那么下一趟呢?

企业的宣传,永远是以通俗易懂为金标准,永远追求最大传播效率,没人会在发布会上拉出一块黑板给你写方程解释具体的算法模型。

而现实却是复杂的,产品的宣传只要不违反《广告法》就没事,产品的说明书要考虑的就多了——没办法,说明书是真要背法律责任的。

翻开用户手册看看就知道了

说明书里明明白白说了——这就是辅助驾驶,不是什么自动驾驶、无人驾驶——ADS无法完全应对在驾驶过程中因交通、路况、天气等环境变化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驾驶员始终是驾驶车辆行为的完全责任人,承担安全驾驶的全部责任。

说明书里白纸黑字写了——“驾驶员应始终手握方向盘并保持警惕,密切注意周围各种危险情形,必要时及时人工干预或接管车辆”。

消费者只会看到发布会和宣传片上的精彩瞬间,消费者并不会认真品味说明书上字里行间的那些条款。

这就会引起巨大的认知偏差:消费者只看到了智能驾驶系统的精彩瞬间,看到了技术的神奇力量,为这种技术进步感到兴奋,对自己也能用到这种技术感到欣喜,但却不会意识到,再怎么先进的技术,终究也是有其能力边界的。

因此,企业口中的“智能驾驶”,传到消费者耳中一定就会变成“自动驾驶”。

事实2:我们的车企在教育消费者上,做的还不够。

企业口中的“智能驾驶”和消费者理解的“自动驾驶”之间,确实存在着一道鸿沟。但这种鸿沟并非不可跨越,这种鸿沟是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而消弭的。

以我自己家的情况来说,我自己的车是一辆问界M7智驾版本,但全家开车出去的时候,四个人对于智能驾驶的态度就截然不同。

我爸属于“狂热派”,只要他坐在驾驶位上就一定会启动智能驾驶,恨不得从小区的地库一路开到目的地——因为我爸平时特别爱看短视频,看到的都是智能驾驶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在他老人家的认知里,他真的觉得智能驾驶在一切环境下都远胜人类。

我老婆和我妈则属于“保守派”,ADS对她们根本就是个摆设,我老婆至今都不知道怎么打开ADS——因为她俩不仅不怎么看短视频,而且出于安全考虑,对于智能驾驶这种新技术也并不那么接受。

我属于“半冷不热派”,我只会在高速、高架上打开智能驾驶,因为那种轻松感确实是顶级了,更别提M7真的帮我化解了好几次险情。可一旦到了普通的城市道路上,立刻老老实实自己开车——不是因为我特别深入地研究了自动驾驶,是因为有次在大东门立交的那个抽象路口,这车真的开错路了。

你看:哪怕我们真的都买了产品了,但关于智能驾驶技术的教育,其实依旧不足。而这种教育,其实本身应该由车企用各种手段来完成的。

实际上,如果哪一家车企主动对用户或者准用户开展这种教育,反而对企业有正向的效果——因为在用户和路人看来:这样做的车企,才是一家真的在乎消费者的企业,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企业。

事实3:“技术平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泥沙俱下。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从2024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开始一轮转型。2024年之前,大家都在进行电动化,那时候的竞争主要围绕电池、电机、电控展开。2024年之后,大家开始卷起了智能化,NOA/NCA等等新名词开始出现,L2/L3等等新概念开始传播。

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一轮“技术平权”——让普通人享受到曾经只有高档汽车才有的功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比亚迪王传福前段时间在发布会上说出的那四个字“全民智驾”。

这次事故之后,有不少朋友觉得应该限制智能驾驶发展,至少也要限制现实使用。但冷静想想,这其实并不现实:因为这会牵扯到太多产业、太多企业、太多从业者的根本利益。

我能理解背后的出发点,但这并不现实。

因为明摆着技术平权是大势所趋,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整个过程不会因为人而加快,自然也不会因为人而停滞不前。

在技术平权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实是:这一定是个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过程。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普通人根本没能力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电视台和报社编辑们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但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任何人都有机会向外界表达自己——反映在现实中就是:我们在网上冲浪的时候,会看到制作精良的优秀内容,也会看到各种反智脑残的东西。

这是平权的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智能驾驶平权的时代,也不会例外。

事实4:网络舆论对头部汽车品牌过于执着。

从数据上看,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在4亿辆左右,新能源车总计不过3000万辆。这3000万辆里,还包括了大量你都叫不出名字的车企。头部品牌的产品占比,其实并不算多高——哪怕是销量极高的比亚迪秦,总共也就70万辆上下。而平时自带话题属性的那几个品牌,加在一起可能都没这么多。

但从声量上看,一旦这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发生了事故,几乎瞬间就会在网上引起各种各样的讨论,而且越是涉及头部品牌,这种讨论的热度就越高。

所以我们几乎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极少数的那几个头部品牌的汽车所遭遇的那极少数的车祸,却引发了99%的讨论。

凯美瑞出了事故,没人关心。

蒙迪欧出了事故,没人关心。

帕萨特出了事故,没人关心。

......

怎么轮到新能源品牌出了事故,

就引起全网大讨论了呢?

不都是事故么,怎么就分别对待了呢?

实际上,现实比这更严重:这两年的互联网上,只要谈及汽车品牌,大概率就会陷入如饭圈那样的争斗。你说我是“水军”、“特孝子”,我说你是“米猴”、“迪粉”,其实谁又比谁高贵呢?

好端端的汽车市场,硬是被搞起了对立。路人们一看,买国产车在网上要被这么骂,那我还是买外国车吧。

很难说究竟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现状,对任何一个中国车企都不能算是好事。

所以看看最近国家的相关呼吁,我也就懂了: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不仅短期内造成行业利润下降,长期下去,还将影响技术创新、产品的质量安全,削弱产业的竞争力。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