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驴保种场。
■本报记者 廖洋 实习生 王冰笛
驴,这种曾经在中国农村随处可见的家畜,如今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今,我国驴养殖数量已从2011年的485万头骤降至2023年的146万头。
近日,青岛农业大学研究人员联合内蒙古大学,在《先进科学》发表全球首个德州驴全身组织单细胞转录组图谱,首次从单细胞层面揭示了驴皮脂细胞的独特代谢机制,不仅为阿胶产业提供了分子靶标,也将濒危驴种质资源保护带入精准时代。
开启资源保护路
驴皮作为传统中药阿胶的核心原料,其需求与产能存在显著缺口。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沈伟告诉《中国科学报》:“中国阿胶年产量达6000吨,需消耗驴皮约120万张,而国内驴皮供应仅能满足总需求的30%。”
与此同时,本土驴种因生长周期长、繁殖率低、养殖成本高等问题,种群数量呈加速萎缩趋势。目前,全国现存24个本土驴种,已建立两个国家级保护区、7个国家级保种场、21个省级保种场,以应对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挑战。
其中,德州驴作为山东省知名驴品种,以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外形美观、皮厚及出胶率高等优良特性著称,是熬制阿胶的优质原料。然而,2024年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山东省驴存栏总量仅为2.7万头,其中纯种德州驴估计不足3000头,纯种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从分子层面解析德州驴的优异性状形成机制,对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沈伟带领团队到山东俊驰驴业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并达成合作。他们顺利获取一公一母两头德州驴的心脏、皮肤等20种组织共计40个样本。
单细胞测序对细胞活性要求极高,而驴组织解离尚无成熟方案。“当时大家对部分特殊组织的解离经验不足,以至于实验后期部分组织因解离时间过长、细胞活性无法满足建库要求,最后不得不废弃。”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王俊杰向《中国科学报》介绍。
为保障数据质量,团队再次前往保种场采集样品、补测数据。最终,他们获得275050个高质量细胞,涵盖84种细胞类型,包括稀有的浦肯野细胞和肠内分泌细胞。
一定会有结果
这次研究仅单个样本分析就需100G算力,27万多个细胞既需要高性能服务器,也需要在数据分析方面技术成熟的合作者。这位合作者正是论文第一作者、内蒙古大学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田宇。
王俊杰和田宇合作非常默契,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遇到不少阻碍。由于驴单细胞研究在国际上较为罕见,团队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缺乏可参考的比对数据。
为确保细胞类型注释的准确性,团队系统收集了大量基因的功能及表达位置信息,并结合差异表达分析、基因富集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成功鉴定了细胞类型及标记基因。
在研究转录过程时,团队发现基因只有表达量的大小,没有表达高低之分,原因是上游调控的原件发生了变化。对此,王俊杰提出针对特定细胞类型的可变剪接变体分析思路。然而,田宇在实践中发现,现有测序平台难以准确识别细胞类型特异性的剪接变体。
最终,团队提出了另一种研究思路——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集预测不同细胞的代谢活性。
在此基础上,团队通过跨物种和跨组织比较分析,揭示了驴皮脂细胞在能量和脂质代谢中的独特基因表达模式,并鉴定出PON3是驴皮脂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基因。研究进一步阐明了驴皮脂细胞主要通过丁酸代谢途径生成乙酰辅酶A,进而驱动脂肪酸合成的分子机制。
“一条路走不通就换另一条,总有新的解决办法。”王俊杰坦言,“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肯定能得到结果。”
此后,团队又结合驴、马、牛和猪皮肤的代谢组学数据,发现了驴皮中γ-谷氨酰半胱氨酸和花生四烯酸等高含量代谢物的积累特征,提示这些代谢物可能与驴皮的药用价值存在潜在关联。
填补驴研究领域关键空白
研究完成后,团队着手撰写论文并投稿。然而,投稿过程并不顺利。王俊杰说:“我们最初投了几家顶级期刊,但由于驴研究在国际上较为冷门,稿件很快被拒。”
今年2月,论文终于被《先进科学》接收,这是国际上近10年来在驴相关研究领域的又一标志性成果,首次将单细胞技术应用于驴资源保护,为濒危物种研究提供了范式。
这项研究不仅系统解析了驴的分子特征,填补了驴皮代谢机制研究领域的关键空白,还为驴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同时,团队还建立了驴单细胞转录图谱在线数据库,有望进一步推动驴相关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助力我国乃至全球在驴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除了及时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和作出重大转变的决心,科研中必不可少的是肯思考、善总结。回顾这段历程,王俊杰说:“人的韧性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只有沉下心去,才能做好一件事。”
相关论文信息:
10.1002/advs.202413819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