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
华罗庚一直重视数学在国家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功能。20世纪60年代初,华罗庚比较和筛选了大量应用数学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网络计划理论与方法,并由此提炼形成统筹法。1970年前后,他顺应时代要求,带领工作组奔赴全国各地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为促进工农业生产服务。这不仅面向工农大众普及了数学知识,也有力反驳了当时流传的“数学无用论”的说法。
当然,推广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探索和积累实践经验。比如在第一个试点北京电子管厂的进展就不理想。经过分析原因,华罗庚在随后应邀到西南“三线”推广统筹法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毛主席在1965年给他的回信中写道:“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
1970年,华罗庚到上海炼油厂开展工期优化试点工作。因该厂在降低某型号防冻剂的凝固温度上遇到难题,工作难以推进。有关部门要求防冻剂在零下40℃不凝固,一位工程师带领工人花了6个月,试验了137种不同的化学配方,最后只能使油的冰点达到零下37℃。他们断定这已经是最佳化学配方。但因达不到要求,准备鸣金收兵。
华罗庚找到这位工程师询问道:“你能不能把过去的数据给我看看?”看到实验记录后,他立刻认识到防冻问题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华罗庚找到助手并与他讨论防冻剂的凝固温度方案。他们用优选法中的梯度法进行计算,不到30分钟,就得到一个新的化学配方。
不过,工人们不相信。他们告诉华罗庚不需要再试验了,因为他们先前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可能。为了让华罗庚放弃,工人们决定试试看,结果使用华罗庚的配方后,油的冰点降低到零下42℃。大家感到振奋,华罗庚“神来之笔一点,就点出了一个好方案”的佳话迅速传开。华罗庚回忆道:“我们在那里得到很好的声誉,先整个工厂,然后是整个城市都转向我们。”此后不到一年,华罗庚的两名助手就完成了130多个项目,华罗庚多次作报告,优选法和统筹法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
华罗庚曾十分认真地思索如何使数学大众化的问题,他认为,“专家与工人并不总是有共同的语言,这一点是最难解决的”。策略是首先解决工人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当工人们看到有用之后,专家们就能打开向他们传授理论和方法的大门。
专家与工人有了共同语言,自然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工作也更好推进。华罗庚回忆:“(一开始)他们总是向我行礼,叫我华教授或华所长。我在那里住下来之后,他们发觉我有用了,于是改口叫我老华。”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