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医保局举办的“医保部门助力科技创新”分享会上,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医药价格处处长蒋炳镇透露,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布27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新增100余项创新产品价格项目,覆盖人工心脏、脑机接口等领域,将有限的政策资源用以支持高水平的真创新。
业内人士指出,医保部门正加速向“创新催化者”的角色转变,逐步构建起覆盖技术准入、临床应用、产业升级的全周期支持体系,推动人工心脏、质子治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一线,填补国内诊疗空白,惠及更多患者。
新增百余项价格项目 推动创新产品临床应用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为支点,通过精准的政策设计,破解创新技术“收费无据”的落地瓶颈,打造技术转化的“政策高速公路”。
在人工心脏领域,蒋炳镇介绍,国家医保局针对终末期心衰患者治疗需要,在心血管系统立项指南中统一新增心室辅助装置植入费、取出费和适配费等3个价格项目,分别解决手术植入、手术取出和术后调试等医疗服务计价收费问题,实现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整体费用从百万元级降至70万元左右。4月1日,天津市医保局已率先对接制定政府指导价,其中,植入费13000元,取出费6500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力衰竭与瓣膜外科中心主任贡鸣表示,国产第三代人工心脏产品的临床应用数据显示,其救治患者的一年生存率已达到90%,高于国际水平(85%);在相关的感染并发症方面,其都是等效甚至优于国际相关水平。
针对人工耳蜗植入的复杂临床场景,国家医保局在耳鼻喉类立项指南中增设“畸形耳蜗”加收项。目前天津市医保局已率先落地相关价格项目,将植入费规范至3500元,配合集采后单套价格从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大幅降低了听障患者的治疗费用。
此外,医保部门的动态响应机制让政策落地速度大大加快。今年3月人工耳蜗集采结果公布后,国家医保局当月即在立项指南中增补适配费项目,天津市同步完成价格核定,从政策发布到地方执行仅用时30天。这种“集采降器材价—立项补服务价—地方快落地”的联动模式,形成了“政策红包”的即时释放,让患者第一时间享受创新红利。
3月3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刘玉和为患者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政策赋能 形成创新生态良性循环
蒋炳镇表示,在“价格立项与技术创新并行”的格局下,国家医保局将通过畅通收费渠道,助力满足临床急需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收益回报,赋能科技创新在医疗领域率先发力,形成以高质量创新为起点到合理收益回报再到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
为助力肿瘤治疗实现新突破,国家医保局在放射治疗类立项指南中统一新设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硼-中子俘获治疗等价格项目。目前,上海、浙江、甘肃等省份公立医院已提供相关放射治疗服务,并按新项目收费。
其中,上海市医保局以绿色通道方式快速审核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申报的“质子放疗”价格项目,医院在采用国产质子治疗系统开展治疗时,医保部门通过设定单疗程费用17万元的封顶线和纳入惠民保、商业保险报销范围等方式,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截至2025年4月,这一技术累计治疗病例数已突破600例,治疗病种扩展至近50种,全面涵盖常见放疗适应证和临床应用场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原副院长、肿瘤质子中心原副主任陈海涛表示,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突破使得质子治疗费用仅为欧美国家治疗费用的15%至20%,大大降低了高端医疗器械使用门槛,进一步提升了重大疾病患者的救治可及性。
另外,针对脑机接口、人工心脏等新兴领域,医保政策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产业分工。在神经系统立项指南中,明确区分侵入式脑机接口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收费标准,促使企业更聚焦细分赛道。这种“政策划赛道—企业练内功”的机制,避免了重复竞争,加速技术迭代。
资源精准配置 接通服务患者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密切关注科技创新在医疗领域的新发展,聚焦填补诊疗空白、满足患者需求、代表科技前沿的技术创新。”蒋炳镇指出,这些新产品能够被关注并甄选出来,需要符合多个维度的因素:
一是满足临床急需,这是统一新增价格项目的基本出发点。二是技术相对成熟,新技术应当具备独立的服务产出和成熟的技术路径,这是统一新增价格项目的前提条件。三是促进增量发展,为市场带来新的增量发展,这是统一新增价格项目的重要目标。四是体现技术价值,这是统一新增价格项目的重要因素。
政策资源的精准配置依赖“临床急需、技术成熟、增量发展、价值体现”四维筛选标准,在此基础上,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系统立项指南中获得单独立项。3月底,湖北省率先落地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6552元/次、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966元/次的收费标准,后续一旦技术成熟获批进入临床使用,即可依规计价收费。业界认为,这种“以临床需求定方向、以技术价值定支持”的机制,使有限的政策资源聚焦真正能解决患者痛点的创新技术,接通了服务患者的“最后一公里”。
蒋炳镇说,“我们期待有更多高质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涌现,也希望相关企业根据临床价值、供需关系、竞争格局、支持能力等因素合理定价,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于民。”
专家指出,国家医保局通过价格项目立项“准入钥匙”的创新实践,正助力医疗行业构建起“技术可及—患者受益—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随着政策工具箱的持续升级,以“政策赋能+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