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空芯光纤陀螺系统,左侧为光电系统,右侧为光纤环圈。
本报讯 近日,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理工学院)研究员丁伟团队与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七研究所研究团队展开深度合作,在高精度空芯光纤陀螺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我们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导航级精度空芯光纤陀螺,其零偏不稳定性达到0.0017°/h,是现有纪录的近1/30,样机连续稳定运行超185小时。”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丁伟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该里程碑式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空芯光纤陀螺技术领域实现了从理论创新到工程应用研究的完整跨越,为全球惯性导航技术发展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
自2006年空芯光纤陀螺概念提出以来,该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尽管空气纤芯具有优异的环境适应性,但早期空芯光纤存在模式杂散、背向散射和偏振串扰等技术瓶颈,长期制约了其高精度测量性能的实现。此前,空芯光纤通信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而空芯光纤陀螺的实用化进程仍显滞后。
该研究通过一系列创新,实现了两大技术跨越。
一是精度突破,首次将空芯光纤陀螺仪提升至导航级精度(0.001°/h量级);二是环境稳定性,温度灵敏度较实芯光纤陀螺仪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这些突破为新一代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
10.1038/s41467-025-58381-6
0 条